< 首页

菲佣来了,内地保姆们打起精神应战吧

对于现代家政服务业,很多人是通过菲佣认识的。只不过菲佣一般只存在影视作品,在身边看不到。有消息称,菲佣有望进入内地,包括北京、上海、厦门在内的五个城市,正在研究引进菲律宾家政服务员,而给菲佣的薪水,将有可能达到10万比索月薪(约合人民币1.3万)。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菲佣还是停留在香港电视剧里的人物,她们皮肤黝黑,操着蹩脚的英语,任劳任怨。不想如今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了。

菲佣在香港的兴起,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而引进菲佣的人,正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起初,菲佣主要受聘于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到了八十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腾飞,香港家庭经济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香港女性不愿意在把生命浪费在家务劳动上,选择走出家门就业。于是雇佣菲佣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至2001年高峰期时,香港菲佣多达15.5万人。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越来越富裕的中国内地成为了菲佣新的落脚点。新闻里说,菲佣有望进入内地,这其实说的是合法的菲佣。而早在十年以前,菲佣们就已经悄然北上了。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先富阶层尤其是女性们复制了香港女性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对菲佣来说,这个市场可是比香港、新加坡这种弹丸之地大多了,也不像美国那样远在千里之外,实在是再理想不过了。只不过,现在的菲佣还属于非法劳工,她们的权利并没有法律保障,全靠雇主家的人品。如今菲佣合法化,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当然也会有人不高兴,就是内地的家政服务行业,引入菲佣,实际上就相当于引入了竞争,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竞争,菲佣可是久负盛名的国际知名品牌。为什么菲佣如此受欢迎呢?不妨听听雇佣者是怎么评价的。专栏作家连岳介绍说:“有些朋友,家里用菲佣,一再推荐。他们的赞扬,集中在两点,一是菲佣眼里有活,不会偷懒;二是主仆界限分明,家里有佣人,但你不觉得受干扰。这些是中国本土保姆普遍欠缺的,也是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区别。”除此之外,很多人还提到菲佣的一大优点,受过良好教育,懂英语,这为孩子学英语提供了语言环境。

连岳的评价,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圆桌派》,有一期嘉宾马未都把中外服务员做了个对比。马未都说他去法国旅游,法国朋友招待他在一家餐厅吃饭。他发现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服务员和他的朋友非常熟悉,一打听才知道,这位服务员已经为他的朋友服务几十年了。尽管如此,这位服务员的彬彬有礼也给马未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他回想起自己在北京餐馆用餐的情景,因为经常来用餐,马未都跟这家餐馆的服务员也很熟悉。一次他朝服务员要菜单,服务员直接怼了回来:你还要啥菜单,就老几样呗?这种不把你当外人的态度让马未都颇为尴尬。在以前的评论中,我们经常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我们精神文明有点跟不上,这不仅体现在我们不太会养狗,不太会开车,也体现在我们不太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这就不免有点尴尬,中国的先富阶层正在享受着一流的硬件设施,但软件却没能跟上。就好比一栋豪宅,在硬件上清晰地区分了主人和保姆的工作生活区域,甚至安装了不同的电梯。但人们却找不到在技术上达到同样水准的保姆。用连岳的话说:“主人负责培训保姆,工程大,效果又未必好,说不定,保姆的杀心都会起来。”

我想在这个时候,直接引入优质的服务是非常好的选择,让市场竞争反过来逼迫内地家政服务成长。别看菲佣的薪水达到了1.3万,其实这几年,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家政服务的价格基本上也不亚于这个数字了。如今菲佣来了,内地的家政公司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提高服务质量,要么降低价格。无论是哪一个,对消费者都是好消息。

市场竞争,永远会带给我们好消息。 想当年,随着港台和欧美大学加入争夺高中毕业生的行列之后,一贯养尊处优的北大清华坐不住了;前两年,随着中国游客去日韩爆买,中国的家电、 化妆品等等行业都坐不住了;如今轮到中国保姆们坐不住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中国教育、中国制造、中国服务都会超越竞争对手,成为享誉国际的品牌,而市场竞争功不可没。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始终会是受益者。

本报评论员 牛角

                                             

本文来源 新文化报,由 家政头条 整理编辑,其版权均为 新文化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家政头条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文章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

发表评论

0发表评论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