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一个农民家政女工因为一文被全国认识,她的走红无法复制

首先,不能回避这篇文章会走红的原因,如果作者不是家政女工,如果不是在文章里提到一个长得比范冰冰还漂亮的宫斗剧娘娘,这篇文章不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

很多人说《我是范雨素》是“自然主义”,我觉得与其给它戴一个左拉的帽子,不如说是散文版的《北京折叠》。与其他在朋友圈迅速十万+的文章一样,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一写即爆的关键词:北京、中产阶级,从《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到《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两个能戳中大家的点屡试不爽,同时《我是范雨素》里还有一个被处理得柔和的元素——跟农村土地征收相关的维权。

回答题目里提到的复制一词,如果“复制”的意思是指迅速培养一个相同受教育水平的人并使之具备相同的、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写作能力,那么复制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只是如法炮制一篇相似的文章,使之成为十万+,让其作者受到广泛的关注,那么复制是可能的。

在《我是范雨素》之后,范雨素陆续推出了其他几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7,我采访了11个记者》,作为一个也做过一些采访的媒体从业者,不得不说这篇稿子写得非常好的。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受到过多的指导与干预,那么范雨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对素材的组织能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在文章的开头,范雨素很有逻辑地归纳了一下这11个记者的性别、农村/城镇占比,还引用了蔡崇达的观点,中国的媒体是小镇青年撑起来的。这也为文章立了意,随后范雨素用举重若轻地笔调讲述这些采访者,不夸张地说,采访过范雨素的记者远不止11个,但是写出的文章却都没有范雨素本人这篇不是访谈稿的访谈稿写得好,起码产生的响动都不及这篇。古人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范雨素的段位了。

不得不提地还有皮村文学小组,这个文学小组因范雨素而名声大躁,但在范雨素之前早已存在,指导老师是来自北大的张慧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戴锦华的学生,张老师非常低调,所做的事情让人尊敬,他鼓励工友写东西,讲述身边的故事,没有文学小组,很可能就没有成为作家的范雨素。

回到《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很多人为开头的那个比喻所打动,大家可以冷静地想想,开头的那个比喻,算是中考作文水平吧。我更喜欢其中的一些不经意的用词,比如第5部分里有一句,“郭福来冷冷地写了一篇《皮村记狗》”,冷冷一词妙极。

                                             

本文来源 百家号,由 家政头条 整理编辑,其版权均为 百家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家政头条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文章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

发表评论

0发表评论
Scrol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