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十三五”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为加快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我省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省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深化改革开放,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53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3%,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加14108亿元,占比提高8.7个百分点,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1:54.3:36.6调整到2015年的7.9:46.8:45.3,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二是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服务业完成投资22390.4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3%,与2010年相比,投资增加11013.6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租赁和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速分别达到68.9%、47.2%和33.6%,为服务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三是服务业税收贡献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服务业完成税收3675.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3.2%.其中全省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2395.74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为61.8%,与2010年相比,地税收入增加1456.4亿元,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财政的贡献显著增强。四是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快。2015年,外商投资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60.7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比重达到37.2%,与2010年相比,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15%,占比提高6.5个百分点。文化、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济南、青岛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五是服务业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国办发〔2014〕26号文件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制定出台了涉及金融、信息消费、健康养老、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和旅游等行业的配套措施,作出了“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集中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我省服务业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有利的方面分析:

(一)宏观环境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复苏态势,全球经济仍在加快转型、产业布局加速调整中,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服务业利用外资。从国内环境看,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点,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经济增长的良好基础及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将更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从我省情况看,“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提速,各种政策红利叠加释放,新需求快速形成,新供给持续增加,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十三五”期间,我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规划,我省也将加快推进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加快推进城市地铁和轻轨建设;推进沿海、内河港口规划和建设;推进青岛、菏泽等5市机场新建和扩建,增开洲际直达航线;加快农村电网和城镇配电网改造建设等,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我省城镇发展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65%和55%以上。将有700-10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城镇投资约5000亿元,增加消费约1200亿元。“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必将为我省服务业产生更大需求和提供强力支撑,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将拉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将达1.5万美元;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促使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成为消费新热点,加快消费方式转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五)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将吸引更多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资本、管理、技术等进入我省服务业领域;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正式实施,鲁港、鲁台经贸合作深化,也给我省金融、旅游、交通等领域提供了合作机遇;中韩金融合作,特别是两国货币直接交易、跨境融资、区域债券市场开放等在我省先行先试,有利于扩大我省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产业和优势服务业产品走出去,扩大齐鲁文化、教育、劳务合作等服务贸易出口,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地缘政治冲突等将使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需的拉动作用减弱,我省出口增长将受到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产能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市场需求低迷。从我省看,经济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三期叠加”时期,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服务业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活、服务业占比低、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发展要素成本明显高于工业,发展环境依然有待优化。为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快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着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任务目标。到“十三五”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期性目标为5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年均增长10%左右。“十三五”时期,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和农村消费六大热点,充分发挥新消费在引领供给侧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指导原则。

1.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壮大新消费。以创新促进传统消费升级,以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消费新热点,满足并创造新消费,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平台,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增进民生福祉。

2.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构建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强服务业产业载体建设,推进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业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广应用科技信息技术,推进三次产业、产城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3.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新供给。厚植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

4.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增添竞争发展新动能。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广泛参与国际服务业合作与竞争,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以开放促进服务业改革和发展。

5.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共筑“互联网+”新模式。鼓励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并获得收益,通过分享、协作,促进创新创业,提供新型就业方式;应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分享经济新领域,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四、“十三五”我省服务业发展布局

“十三五”时期,结合我省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服务业发展主要围绕城市级次展开布局,把城镇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不同区域服务业梯次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济南、青岛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结合城市建设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层次高、业态新、功能全的各类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地。济南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加快推进济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方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建设。青岛围绕大力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亚太旅游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济南、青岛发展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全省的服务业中心城市,率先实现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的转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推动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烟台、临沂、济宁3个地区中心城市和其他12个市域中心城市,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整合服务业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大力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优化同类型、关联度高的服务业企业和要素合理集聚,发挥好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推动县级中心城市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县城和较大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和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服务业发展特色,着力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特色商业街、特色园区、特色乡镇(街、办),形成与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各类特色服务业发展基地。优化生活服务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各类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五、“十三五”我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从我省服务业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着力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一)着力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实施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社会化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1.批零餐饮业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培育30个特色鲜明、模式成熟、双向流通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推进电商集聚发展。二是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供应链管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三是培育流通主体。重点培育1家销售过千亿元、10家过百亿元、100家过亿元的流通骨干企业。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新一轮设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打造“十分钟”便利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五是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继续实施早餐示范工程,强化中央厨房建设,加强鲁菜推广,实施“山东美食推介工程”、“餐饮拓展工程”和“特色餐饮标准化工程”;推进鲁菜传承创新,培育鲁菜名师、名菜、名点、名店;推动餐饮企业向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集高品质农产品及食品销售、餐饮连锁经营、便民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健康饮食及餐饮服务提供商。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6万亿元。

2.房地产业发展重点。一是调整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由相对单一的居住型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促进产城融合,繁荣发展服务业,为新兴产业提供空间,积极发展跨界地产;突出发展创业工场,为小微企业、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开发建设条件便利、质优价廉的工作生活场所。二是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控制供应规模,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租赁补贴比重,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通道,为农村转移人口或农民提供或改造符合其需求的商品房,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房改造为新兴产业、中小学等用房,发展房产租赁市场。三是健全完善小区配套设施。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未按要求完成配套建设、不能同步交付使用、住房性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予办理竣工综合验收备案,不予受理不动产登记申请。四是加快转变住房建造模式。抓住标准编制、前端订制、终端应用三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低碳和互联网等技术,采用系统化组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订制、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方式,提升住宅品质。五是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和物业管理。对1995年前建成的城镇和工矿区老旧住宅小区全面开展整治改造,同时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鼓励大中型开发企业自营物业企业、自管开发项目,新竣工商品房项目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开展物业管理。六是培育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以省内房地产开发50强、物业服务30强、中介服务10强企业为依托,培育知名品牌企业,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到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3.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突出居家养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发展,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信息平台为手段、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服务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突出医养结合。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对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三是突出人才培养。大力推行学历教育,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四是突出基本养老。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养老金水平,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积极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到2020年, 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民办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达到总数的80%以上,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以上。

4.家政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实施“金围裙”培训工程。将家政服务业纳入全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完善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成果机制,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素质。二是实施公益性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健全各级家政服务平台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建设家政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及从业人员追溯管理系统,实现省级服务平台和各市各类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全省、全天候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全省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框架,深入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支持我省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四是实施权益保障工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切实维护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实施家政服务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示范协会、示范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培训基地创建活动,逐步完善示范评价标准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家政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到2020年,全面提升我省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争取实现城乡全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力争使1-2家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5.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组织体系、市场主体组织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融合、创意创新和竞争开放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产权、版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市场,建立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突出市场主体培育。瞄准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提高市场主体发展质量,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在全省培育10个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成100家左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扶持1000家左右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发展10000家“专、精、特、新、优”发展道路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五是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支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发展特色文化城市,创建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六是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山东省文化创新工程”,搭建一批文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组建一批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实施文化金融创新工程。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拓宽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七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支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化消费,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实施文化消费促进工程。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全省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专栏一:              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工程

1.批零餐饮业重点项目

济南市:印象济南建设项目、济南宜家商场项目。青岛市:青岛国际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利群崂山购物广场。淄博市:中国(淄博)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枣庄市:义乌·滕州真爱商城建设项目(商业部分)、滕州兴盟国际商城一期建设项目。东营市:东营宝龙城市广场、安家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烟台市:中韩产业园·韩国城项目、烟台毅德国际商贸城。泰安市:财源大街中央商务区、中国供销•鲁中农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威海市:荣成中韩商贸产业园、九龙湾商业中心。日照市:金阳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莱芜市: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临沂市:临沂大连万达广场、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德州市: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仓储物流和餐饮娱乐区项目、陵城区德州新东方商业广场。聊城市:金田阳光小商品城、临清市齐鲁三农产业城项目。滨州市:万达广场项目、创新国际大型综合商贸项目。菏泽市:菏泽毅德城二期、苏南国际商贸市场。

2.房地产业重点项目

青岛市:意大利佛罗伦萨小镇、蓝海新港城、滕州保利海德佳园建设项目、薛城双子座城市综合体建设。威海市:那香海度假花园。日照市: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安置区项目、淄博路中心商务区项目。莱芜市:盛世豪庭。临沂市:临沂华润中心。德州市:武城国蕴·幸福家园建设项目、齐河绿城·百合新城。聊城市:水岸国际。

3.养老服务业重点项目

济南市:商河县医养结合建设项目。青岛市:青岛市市民健康中心。淄博市:淄博民升养老康复中心、桓公台养老中心。枣庄市:枣庄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滕州市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东营市:垦利国际健康庭院颐养小镇、东营市新型养老社区建设项目。烟台市:烟台乐康金岳健康服务产业园、烟台乐天养老中心。潍坊市:高端生态养生养老和休闲度假聚集区项目、医养结合型国家级老年安养中心项目。济宁市:泗水县健康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健康养生示范基地。泰安市:泰山·绿城学院式颐养中心、泰山健康谷。日照市:日照市老年康复护理院项目,莒县老年公寓建设项目。莱芜市:雪野湖文体养老中心、大舟山健康养老基地。临沂市:临沂圣城家源养老中心、台湾长庚医院山东临沂分院。德州市:乐陵市大型医养养老基地建设项目、德州市陵城区颐康养老中心。聊城市:东昌府区老年养护综合服务中心、聊城市南洋颐年花园老年服务中心。滨州市:雪花山养老中心。菏泽市:枫叶正红养老公寓、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康复养老中心项目。

4.家政服务业重点项目

济南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标准化培训示范基地项目。潍坊市:潍坊“好潍姐”佳益家政服务项目。临沂市:临沂市沂蒙大姐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德州市:德州阳光大姐家政公司培训学校扩建项目。滨州市:滨州市好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智慧家政社区O2O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项目、惠民大姐家政养老服务中心。

5.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济南市:融汇文化创意城、星工坊•飞尔姆乐园。青岛市:青岛东方影都项目、青岛数字文化体验中心。枣庄市:枣庄市文体中心、山亭鲁南伏羲产业文化园。东营市: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广饶汽车文化产业园二期。烟台市:胶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大秧歌·琵琶岛影视基地。潍坊市:潍坊灵狮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潍坊国际创意港、峡山影视文化产业园。济宁市:微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梁山县开发区文化产业园。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庙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日照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五莲山佛教文化产业园项目。莱芜市:赢秦文化产业园、长勺之战产业园、雪野文化创意基地。临沂市:临沂银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德州市:乐陵智慧文化广场项目、乐陵市龙山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聊城市:聊城金正数字创意工场项目。菏泽市:菏泽市民文化中心、山东巨野书画艺术产业园文化。

(二)着力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寻标对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地方贡献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评估等领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财税链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做强一批新兴业态小微企业。二是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建设高水平中国济南软件名城,推动青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推进烟台、济宁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三是强化产业配套协同。加强我省企业与国内优势基础软硬件厂商的横向联合,强化产业链配套和产品协同。推行国产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协同应用的试点示范。四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力量攻关云计算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立足实体经济的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一批电子商务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城区、社区和园区试点。五是推动“互联网 制造业”融合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的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鼓励家电、服装、铝、家具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建设一批“互联网 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制造服务化创新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软件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

2.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提升研发服务的市场化水平。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筹)、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筹)、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建设,建设山东专利信息大数据基地,搭建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众创空间。强化孵化模式创新,积极搭建“天使投资 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四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投机构和投资基金,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五是打造科技服务聚集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围绕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先行先试,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合理流动,努力打造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到2020年,培育各类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超过2000家,全省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

5.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为其它行业企业和组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产品,重点打造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区域辐射型产业园区。二是培育骨干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本土机构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机构上市融资,拓展业务。三是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鼓励大数据的开发和深度应用,支持服务机构开展线上线下互通产品创新和定制化产品开发。通过政府购买市场化服务方式,举办人力资源服务高端论坛、技术服务大会、产业推广展会等活动,增强业界创新能力,促进业态创新发展。四是加强诚信建设,提升行业环境。发挥市场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市场自律机制,构建政府、协会、市场主体间的互通桥梁。到2020年,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市一级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全省营业收入1000亿元。

6.法律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打造服务品牌。打造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法律服务机构,引导法律服务机构特别是律师事务所培育、发展和形成本机构的特色业务,吸引国内外著名法律服务品牌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二是优化业务结构。推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施“一村(社区)一顾问”工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区域战略调整业务模式,研究“互联网 ”拓展新兴业务领域。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新型思想政治培训体系,加强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四是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我省大而强的法律服务格局和权责一致、上下协调、运行有序的法律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科学的法律服务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法律服务机构自律管理,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到2020年,律师业务收费总额达到60亿元,律师队伍达到2.5万人,公证员总数达到1200人左右,基层法律服务执业机构力争实现乡镇全覆盖。

(三)着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支持企业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网络化、连锁化,加快从服务业新兴业态的“跟随者”转变成为“领跑者”,积极培育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体育竞技、教育培训、会展和知识产权等处于初创时期或幼稚阶段的新兴业态,引领并创造新消费,抢占价值链高端。

1.旅游业发展重点。一是编制《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旅游 ”深入推进旅游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和旅游资源配置优化,通过“旅游+”推动旅游休闲业加快改变价值创造方式和行业发展模式。二是加大海外市场营销力度。打造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等十大旅游目的地。三是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现代乡村旅游,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完善道路引导标识。五是大力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和卫生专项整治工程、旅游综合环境和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文明旅游工程,加强全行业的文明素质建设。六是大力实施大企业驱动工程、大项目拉动工程、大活动带动工程,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推进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持续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七是大力实施“旅游 互联网”工程、“旅游 金融”工程、旅游改革创新工程,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营销体系,提升旅游资本化运作水平,培育旅游创新新动力。到2020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消费额1.1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

2.医疗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二是扶持社会办医形成竞争优势。完善社会办医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含境外资本)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支持城市二级医院加快向老年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转型。三是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家庭护理服务延伸。四是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中医。扩大中医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半径,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和市场份额占有率。五是加快发展“互联网 医疗卫生服务业”。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业数据中心,打造院内就医“一站式”服务,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六是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流动。到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000亿元左右。

3.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培育消费市场。大力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到2020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两平方米以上。各县(市、区)建有公共体育场,90%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公园,乡镇和农村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老旧住宅小区体育设施整治履行,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办运动队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新型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三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进一步推动我省体育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四是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大力推动康体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试、健康咨询和康复理疗等各类机构。鼓励各地以体育场馆等为载体,打造多功能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

4.教育培训业发展重点。一是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重点扶持6所左右省属高校和20个左右优势学科,建设1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建设260个与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相对接的优势特色专业群。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高校教师参股、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四是加强职业培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发展机制。五是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有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培养模式,形成各类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社会声誉良好的职业、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六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的指导扶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面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支持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继续教育机构和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6.知识产权业发展重点。一是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打造济南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区、青岛知识产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烟台、潍坊、济宁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富集区。二是推动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发展。重点培育10-20家行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标杆机构,50家基础好、能力强、信誉良、市场占有率高、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发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行业自律机制和重大知识产权纠纷援助机制,重点培育50—100家具有法律特色优势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四是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打造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统一高效、功能完备的山东省知识产权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五是发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及交易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民间资本等进入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银行”,集中推进齐鲁股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山东省文化版权交易中心,济南、青岛、烟台、泰山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和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省知识产权行业产值2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完善税费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的各类收费,实现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强化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在本级预算内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服务业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融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努力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提供用地支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逐步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比例,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举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各市探索扶持性的供地政策,支持服务业项目建设。强化人才支撑。继续实施“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服务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引进一批服务业高端紧缺人才,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留住人才的鼓励政策。

(二)深化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允许各类社会资本平等进入服务业领域。对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社会资本,在设立登记、行政许可等方面,执行与公办机构相同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审批事项“负面清单”制度,打破所有制限制和行业垄断,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深化服务业改革。深化机关、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快公益类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重点抓好济南、青岛国家级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扩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深化文化、金融、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供销社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深化鲁港、鲁台服务业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以中韩(烟台)产业园为载体,纵深推进对韩服务业开放;积极引导国际资本投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支持威海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提高创新发展水平。突出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在服务业企业的应用,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创新型人才和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先发优势。突出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兴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支付平台、软件应用平台、云计算应用平台等模式,加快构建以消费者为核心,借助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让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的众包、众筹、众创等新型商业模式。突出品牌创新。推动服务业企业加强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从成本竞争优势向标准、品牌竞争优势转变。制订一批省级地方服务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争取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山东服务名牌”企业,鼓励服务业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争创服务业名牌。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通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鼓励农业企业和涉农服务机构重点围绕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开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和环境监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机耕、机播、机收等服务,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和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推动农业与科技、旅游、文化、会展等服务业融合,着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农产品会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内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以科技信息服务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依托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服务业不同行业间跨界融合发展,发展分享经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

(五)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和项目四大载体认定和动态管理办法,建立载体建设季度调度分析制度;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载体建设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服务业载体建设;支持各地围绕规模以上入统企业、重点项目、特色商业街、服务业特色镇等载体建设,结合实际创新服务业载体培育办法。完善服务业统计和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全面反映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制度,大力推进服务业全行业统计,完善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完善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逐步扩展到县。确保规划实施。把服务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统筹谋划服务业的发展;把实施服务业规划与编制年度计划结合起来,与行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相衔接,使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通过年度计划和行业规划得到贯彻实施;适时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推动规划全面有效落实。

                                             

本文来源 家政头条 由 家政头条 整理编辑,其版权均为 家政头条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家政头条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文章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

发表评论

0发表评论
Scroll Up